Sherrinford.H

辣鸡画手的自我修养⭐

分析得好棒!!期待电影_(:з」∠)_

墨兮卿言:

(一)疑问与期待:关于苏有朋《嫌疑人X的献身》与王凯版的“汤川学”

作为一个不太合格的推理小说读者,东野圭吾的作品略微看过一些,在我看来,他的部分作品里,动机的设立远大于手法的精妙,而且动机本身又充满了社会性和宿命感——这是东野的基调之一。这一基调是否适合影视化,尤其是本土影视化,是值得商榷的。 

说这一点,并不是要唱衰即将到来的苏有朋翻拍版的《嫌疑人X的献身》,恰恰相反,我对这个作品极端期待并充满着好奇,我期待作品在推理部分的回归与放大,同时好奇普通的中国观众(而非仅仅东野圭吾小说爱好者)对于“用沾满鲜血的手做圣洁的事”这一充满争议性命题的略带凄美病态的故事是否能够欣然接受。 

从故事脚本的角度来看,如何将一道早已揭晓答案的谜题,讲成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本土化新故事,我相信导演和编剧是极端煎熬的。苏导在访谈中,提到了改编。改编是必须的,它不可能是一部完全忠于原著的影视化复述;苏导也提到了本土化,在我的设想里,本土化可能正是本次改编的要义所在。 

从角色来讲,我无比期待原著中的“汤川”在“本土化”之后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唐川”。 

小说本身是从石神角度去开展的,石神是一个可以想象的出彩人物。之所以“可以想象”,是因为从文学塑造上,这个人物形象已经十分完备——对生的淡漠与对爱的炽热,是内在的人物张力,由此又延伸出故事里大善与大恶的矛盾冲突。我可以想象这个人物的虚弱,执拗,他沉默,佝偻,面无表情,心怀绝望。 

我所知道的很多人,尤其是小说读者,很爱石神。诚然,石神是聪明的,他试图扭转女主的不幸命运,他是满怀着爱的,上帝般的存在,却有着功亏一篑的悲剧。那么,作为男主角的唐川呢?难道他就像是《白夜行》里的警察,负责引发那些对爱男女主角已经爱到三观尽失的读者们无尽的吐槽与怨愤吗?显然不是。 

命运是可以扭转的,但是非却是不能扭曲的。没有悲悯众生的大爱,靖子对于石神而言,只是一尊泥身菩萨,供他敬献狭隘的虔诚。 

唐川是整个故事之所以存在的根基。但要命的是,原著作者东野圭吾把对于教授的全面塑造交给了更加完整的“伽利略”系列,而在这部单行本里却只有寥寥数笔,轻轻带过。因而,在短短的百来分钟内,中版电影如何把这样的唐川交代清楚,我是好奇的。他甚至要比石神复杂太多,他也是天才,他也看似淡漠,他一直走在阳光底下,又偏偏望得见暗与罪。挺拔利落如何体现犹疑,四平八稳里如何能够出彩,唐川所承载的是观影群体模糊而又盛大的期待。 

(二)嫌疑人X的献身:小设定引发的格局裂变

我个人的理解,从系列书的角度讲,这是一部推理小说,汤川学是主角不会因为一部电影而改变,这是表层。深一步讲,这部书想要重点表达的不是“深沉的爱情”,而是“爱情的悲剧”。“悲剧”的出场证明作者,从各种程度上来讲,其实是认为“石神对靖子的爱是扭曲的,石神的做法是可悲可叹的”——这就决定了,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犯罪题材”故事,而是“是否能,或者到底应不应该去救赎这样一场爱情犯罪”的灵魂拷问。那么,能够救赎这场爱情犯罪的主体一定是汤川学。也就是说,对于汤川学的刻画能够深刻到什么程度,甚至可以说影响着整部影片想要表达的价值观。

导演苏有朋在新片发布会上提出过有关“情、理、法”的议题,起初我是十分意外的。在其后的官方简介中才了解到,在中版《嫌疑人X的献身》中,王凯饰演的唐川,由日版的帝都大学物理教授兼理工学部物理学科第十三研究室负责人,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物理学教授兼省公安厅高级顾问。这一职业定位不仅是出于剧情本土化、故事开展合理化的需要,同时也使得整个人物相较于原著发生了突破性的改变。

首先,将唐川的人设改为刑警学院物理学教授不仅合理而且必要——设定身份为刑警学院教授比普通大学教授更为合乎常理一些。因为按照我国的实际国情,刑警学院的教授一般都有事业编制(直白一点就是警察背景),参与破案的理由,比普通吃瓜群众更为合理。从公安机关的角度来说,刑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参与到案件侦破中是非常正常的,如果警方找一个普通人参与到案件侦破中就不得不面临对案情进展等问题的保密性考虑。此外,我国现实中的重案组刑警们大多也毕业于这些刑侦院校,遇到疑难问题向自己熟识的专家请教,而不是找陌生专家介入是非常合理的。

最重要的是,不要小看这微不足道的人设改编,性格往往决定一个人选择的道路。
反言之,从职业的选择上,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地看出人物的某些性格倾向上的细节:

不变的是高智商,不变的是物理学教授身份,不变的是透过现象求实求真的本能。

而高居于象牙塔的顶端,仅仅凭借个人兴趣参与案件侦破的教授;与刑警学院要求的理论结合实践,以技术手段提供刑侦支援,在研究方向上是有区别的。这两种不同职业道路下的个性表征,体现在剧情上,呈现出的就是福山雅治版科学家式的任性天真、不食人间烟火;以及王凯版卫道者式的理性严谨、复杂纠结。

以更加形而上的语言来说:
一个是出世的洒脱,自由不受拘束,必须遵从的逻辑是趣味引发的求知欲,想象力也更加轻盈。
一个是入世的痛苦,本真是严谨与悲悯,在理性的践行与情感之所钟之间不断的被冲撞和撕扯。

必须说明的是,这两种不同的选择于个人并无高下之分,但在人物搭建上,则是天差地别。同样的,对与剧情走向,故事格局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

不谈演员,单从故事的设定来说,原著中的汤川教授任教于帝都大学物理系,是个聪明且十分有趣的人物。尽管如此,其作为一名专注于物理学研究的学者,在《嫌疑人》的故事中所需要面对的,始终是“情感”与“理性”的抉择,而不需要进一步上升到“法理”的层面。原著小说中关于【世界上没有无用的齿轮,每个齿轮的命运只能由自己决定】这一经典议题,是作者东野圭吾在创作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朴素正义,这一议题对于作者和绝大部分读者来说,是逻辑自洽且震撼人心的。但始终,并没有上升到有关公民人身权的系统性理论层面。

所以,当日版剧情进行到高潮时,堤真一饰演的石神那私密而又偏狭的绝望与痛苦铺天盖地淹没过来的时候,个人看法——福山雅治饰演的汤川同样个人且唯心的逻辑不但毫无招架之力,并且缺乏支撑行为的必然动机——既然他是那么一个我行我素,完全随心所欲且不受世俗羁束的学术怪咖,那么当整个剧的价值观被裹挟入一个由情感的洪流所主导的二人世界中时,他那些看似不近人情的种种行为遭到观众的诟病与质疑,就不是一件很难以理解的事了。

而在中国版的改编中,唐川教授却任教于刑警学院,是公安部门的专家顾问。这一职业设定,使得人物对案件事实的认知视角变得与普通大众完全不同。他不再是一名单纯的物理学教授,更是一名刑事领域的法学专家。对于一名法律人来说,公民生命权的内涵和外延始终是明白无误的,这是一项毋庸置疑的,不容侵犯的权利(学科上称之为绝对权、对世权)。从法律人(唐川)的视角来看,《嫌疑人》的整个故事就不仅仅是令人悲伤,而是十分荒唐和无奈了:一名长期受前夫威胁骚扰的柔弱女性出于正当防卫或过失致人死亡,其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并不大,无论是否有自首情节,正常的处置结果都将是从宽处理。而所谓数学天才的昔年好友,由于社会生活常识的欠缺,或是过于自信的一意孤行,将事情越弄越糟,最终酿成了无法收拾的悲剧,“一个偏执的天才所引发的血案”。有鉴于此,饰演者提出“情、理、法”的纠葛,三个字归纳得十分精准。

简而言之,关于“尊重齿轮的命运”,在日版电影中是教授基于朴素正义推导出来的经验逻辑;而在中版电影中,则是建立在朴素正义之上,在接受专业法学教育和大量工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坚实信仰,这是二者最大的不同。

不是为尚在雏形阶段的电影大吹法螺,只是从这一点点的改编上,我觉得中版影片的世界观会更加完整。对于改编后的“唐川”这个角色,因为注入了更多的现实主义逻辑,不管从深度还是合理性上,都会更加的完整和丰富。只有这样严谨的入世性,和对法理的尊重认同,才能在真相揭幕的瞬间,爆发出极大的冲突和悲剧色彩。唯有如此,唐川才会在“情、理、法”的艰难抉择中身陷绝境,退无可退,而与唯一认同的知交好友之间无奈的对立和复杂的痛苦,也就有了更加层次丰富且又势均力敌的巨大悲怆感!

希望未来的成片是一个立足于“情、理、法”为主题的精彩故事,这比起单纯的“斗智”“悬疑”“悲伤告白”,难度要高出许多。唯一值得忧虑的还是那句话,希望更加全局的视角,更加恢宏的叙事,不会破坏故事最打动人心的那点执拗的笨拙与纯情。

期待4月1日,影片正式上映。


——点映札记,整理自网络

评论

热度(50)